当前位置:

首页

>

中超

>

关于开放外援,业界可能还没抓到“牛鼻子”

关于开放外援,业界可能还没抓到“牛鼻子”

【发布时间】:2024/12/26 来源:

中超新闻

上周, “重走长征路”——2024中国足球发展研讨会在西安召开,包括足协、俱乐部、媒体等诸多业内人士在会上分享了关于中国足球的真知灼见,很多观点值得学习。

中国足协主席宋凯在会上做了长达53分钟的演讲,幽默诙谐,妙语连珠,其中关于外援政策的见解引起了热议。宋主席如是说:

“我是想开放外援,但是有很多的反对声音。…欧洲足球的开放是所有人都知道的,欧洲现在是世界足球的中心。我们必须得用开放的理念来思考中国足球的发展。我们的足球是越落后越不开放,别人的足球是越先进越开放。”

“我跟武磊探讨,开放外援赞同吗?他的回答是赞同的,同时表达了他在西班牙的紧迫感、危机感和努力。我们中国足球要走长征路,怎么走?开放可以倒逼我们的球员走上长征路。”

其实外援政策并非本次演讲的主要话题,明年开始“管办分离”,宋主席坦言“联赛不归我管了”,只是现场即兴发挥稍作延伸。因为讨论热度过高,还是以此为由做一次系统性阐述。

理想模型

当下整个亚洲足球的趋势都是在逐步放开外援限制,开放竞争成为提升联赛竞争力的灵丹妙药,成为一种“政治正确”,然而实践层面我们却看到诸多矛盾之处:

——沙特联赛取消外援名额限制后,国脚上场时间被大大压缩,世预赛上状态全无,很难想象这支球队两年前战胜过世界杯冠军。

——J、K联赛近年对外援数量限制都有松绑,然而外援实际使用人数却迟迟上不来,甚至屡有“全日班” “全韩班”上阵。

在笔者看来,目前网络上的讨论大多局限于较浅的层次,很少有能直击本质的分析。事先声明,以下所有观点均基于“联赛一定程度上应当与服务于提高国家队水平”的大前提,实际上这个大前提是否成立还存在着争议。

上赛季亚冠“现代德比”上了“准全韩班”

首先,让我们思考一个理想的“自由竞争”的环境,或者说所谓“开放”的欧洲联赛,是什么样子的,在此总结几个关键要素:

第一,球员待遇市场更接近充分竞争,即内援和外援同等能力的情况下可获得近乎同等水平的工资,本土球员的优势仅在于本土俱乐部跟前相对更多的曝光机会、更少的信息差和易于获得性。这意味着当国内发展遇阻时,本土球员相对容易走出国门打拼,力争在海外闯出一片天地。

第二,俱乐部更接近“‌理性经济人”的设定,是相对独立运营的商业实体,会量入为出地考虑竞技决策。如此既不至于因投资人头脑发热而陷入无序金元竞争,导致球队大批量解散,也不会有球队恶意竞争囤积人才,做出竞技上损人、经济上不利己的行为。

第三,也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条件,本国青训体系可以源源不断地出产达到基本竞技水准的球员,充足的供给引发本土球员内部的充分竞争,也有利于对外竞争时的优胜劣汰。这里必须澄清一个误区,球员水准的高低并非单纯取决于工作态度,更来自于青训时期经年累月的高质量训练和充足的比赛历练。

人才井喷的日本足球

只有具备了以上条件,才能在提高联赛质量的同时,督促本土球员在流动中磨练本领。反之,如果我们忽视了实际国情,一味用“大棒”伺候,不仅不利于解决难题,还有可能压根是南辕北辙。

日本是一个正面典型,无论是留洋,还是本土联赛中内外援的共存,都达到了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——J联赛俱乐部大多量入为出,还是倾向于更多使用本土球员,这是自主选择而非强迫;日本球员可以毫无负担地走出国门追逐梦想;俱乐部青训和校园足球源源不断地为职业足球补充新鲜血液。因此,日本孕育出一支国际足联排名前20的国家队并不令人感到奇怪。

暂时的“负面典型”沙特则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和中国类似的问题,接下来让我们分析中国足球的实际情况。

沙特刚在海湾杯上负于国足败将巴林

本土国情

首先,本土球员的待遇相对于其竞技水平是存在绝对溢价的。笔者曾多次撰文表达,中国球员留洋难的根源在于“物劣价贵”,球员缺乏走出去的动力,海外球队也毫无使用中国球员的动机。

需要注意的是,无论是金元时代前、中还是后,溢价现象都是存在的,只是程度大小的区别。这并非中国球员“娇生惯养”,而是另一种维度上的“市场选择”——一方面,中国球员群体的定价并非来自直接经济价值创造,而是承袭举国体制而来的“荣誉定价”模式,虽然俱乐部全部年年亏损,但球员给你维系一块地方招牌就是“值”这个价,“你不要别人要”。

或许,中国球员还称不上完全意义上的“职业球员”,专业特色依然明显。

另一方面,当前国情下,选择坚持职业足球“独木桥”的家庭也的确需要风险溢价补偿,才能让这个不怎么受尊重的职业具备一定吸引力,该现象的成因则是更为庞大复杂的社会议题,在此不做展开。

金元足球带动了一阵青训热潮

再对照第二条,如上文所述,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显然不属于理性经济人,只在乎成绩而不计成本的案例比比皆是,致使乱象丛生——远的有传言某国企足校宁愿把有前途的孩子摁死在队里,也不敢放出去,怕小孩将来打出来自己担责;近的有某金元豪门“为国养士”,大批量采购特定年龄段翘楚,却又为老板的成绩追求所掣肘,结局当然不怎么理想。

比起强队权衡利弊,卖出队内用不上的本土球员回血,让本土球员在中小球队得到面对强队的锻炼机会,现阶段放开外援更有可能产生的后果是,追求成绩的豪门迫于政治压力不敢出售队内本土旗帜,而本土球员能力又实在拼不过外援,还舍不得拿到手的高薪,最终蹉跎岁月。

此外,“强队用外援、弱队用本土”的潜在模式即便成立也还存在一个弊端,本土翘楚通过外战适应国际比赛强度的机会将大大减少。极端情况下,像柔佛DT全外援阵统治联赛并把持外战名额,对国家队显然不是好事。

曾击败日本的95一代没能兑现大众预期

若不考虑第三点的话倒也无妨,废了这一批精英,再练另一批精英呗,可坏就坏在中国足球的人才输送体系断层了。无论是国家队还是俱乐部层面,“90后”替代“80后”都来得过晚,国足平均年龄一度达到亚洲杯数一数二的程度,如今王大雷、吴曦、于汉超、郑铮等生于80年代末尾的老将仍是中超顶级球员,不是业界不想更新换代,而是新人太菜、老人无可替代。

或许在05后的年龄段中,中国足球的选材基础能迎来一定程度的回升,但青训体系还远称不上完善,这恰恰是宋主席今后的主要工作领域和发力重点。

武磊曾用“受伤都不敢说”来向宋主席形容留洋的危机感,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问题的另一面,即便他如此努力,最终还是难以避免后期因身体机能退化、球队战术调整而沦为西甲乃至西乙的边缘人物。人的主观能动性存在极限,“大棒”用多了也可能会把人砸死。

“中国一哥”的留洋生涯高开低走

沙特虽是亚洲一流强队,但很多问题与中国同构,譬如俱乐部不差钱却也不职业、本土球员整体薪资水平过高,国家队陷入低谷也是理所应当。

一言以蔽之,在非市场化的环境里局部使用市场化手段,切忌用力过猛

“牛鼻子”

宋主席在演讲末尾提出“牵牛要牵牛鼻子”,什么才是中国足球的“牛鼻子”问题呢?笔者一以贯之的答案是健全的职业足球产业,可惜向来不被国家队成绩导向的足协历任管理层重视,未来管办如若真能分离,自然是前进了一大步。

就外援开放面临的几个问题来说,在完善的职业足球环境下都能迎刃而解——俱乐部做理性经济人,按规律行事;球员待遇回到合理水平,因为产业提供更多相关就业岗位,家庭选择足球也不会成为一条“断头路”;职业足球赚钱为青训体系输血,减轻国家的投资负担。

这固然是一个脱离当下实际的愿景,却也正是所谓的足球规律,我们可以做不到100%,但不能停滞在1%迟迟无法前进,否则以上提到的所有中国特色悖论都看不到松动的可能性。

很多人喜欢拿英超的“开放”来举例,却忘了以英格兰足球的财力、文化和群众基础来说,英格兰国家的成绩恰恰是个负面典型,还记得《足球经济学》的副标题吗?《为什么英格兰总是输?》。

从另一个角度讲,当一项产业每年能为一个国家贡献数十亿乃至上百亿的GDP,国家队成绩还是最重要的事吗?

有群友提问,叨叨了这么多,你到底觉得几个外援合适呢?

我只能说,放宽外援政策并不是当下第一要务。都说日本开放,可为何不想想他们所处的足球产业发展阶段呢?如今的中国足球充其量只是站在日本足球二三十年前的水平,他们当年是怎么做的?是把开放外援、搞归化作为头等任务吗?

当然不是,他们当时做的恰恰是“职业化”。是真的职业化,可不是伪职业化。

END   

作者橘猫,CFA/CICPA,曾就职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和国际足球管理公司,现于上市公司从事投资风控管理工作,运营公众号、播客「橘猫看球」

资料来源:

2024中国足球发展研讨会白皮书

上一篇:津媒谈奥斯卡:8年工资近2亿欧,金元足球最后一抹痕迹被抹去

下一篇:记者:何小珂正在跟随青岛西海岸冬训,张呈栋已与西海岸会合

直播

MATCH

新闻

NEWS